许多癌症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疲劳、活动能力降低、兴趣低下等表现。许多患者因此忧心忡忡,认为这是病情加重的表现,也有的家属未予重视,认为癌症患者自然会比正常人“懒”一些。这种情况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又该如何应对?现正值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特殊的病症,科学、准确地防癌抗癌。
疾病释疑
什么是癌因性疲乏
癌因性疲乏又叫癌症相关性疲乏,是由癌症或癌症治疗引起的持续倦怠或体力不支,主要表现为持续出现2周以上的倦怠,常伴有认知障碍及情绪低落等,且妨碍日常生活。这类疲劳感通常不因运动量大而引发,且不能通过休息缓解。
临床上判断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程度和影响的维度,需参照相关量表。我国目前用于癌因性疲乏评估的量表主要分成两类,即单维度量表和多维度量表。单维度量表仅能测量疲乏的严重程度,多维度量表既可以评估疲乏的持续时间、程度、性质,还可以评估疲乏对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影响。疲劳本身就是多维度的主观体验,所以更适宜多维度量表。
癌因性疲乏与疲劳综合征有何区别
疲劳综合征是因为长时间体力及脑力消耗且得不到及时休息及恢复,导致的以疲倦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比如现代许多人因工作忙、压力大而长期处于疲乏状态,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引起感冒、口腔溃疡、便秘、食欲差等不适。肿瘤患者出现的癌因性疲乏,通常表现为一种持续性的主观疲劳感觉,与癌症本身和肿瘤相关治疗有关系,与其近期活动无关。简单来说,二者出现疲劳的原因不同,且疲劳综合征可以通过休息改善,而癌因性疲乏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较难改善,多数还伴有焦虑、失眠、纳差、消瘦、疼痛等。
哪些因素容易诱发癌因性疲乏
癌症本身
机体日常所需的能量来自于饮食物的摄入,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会影响食物的摄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机体所需的热量和电解质不足,引发乏力;肿瘤细胞还会从人体固有的脂肪、蛋白质中夺取营养物质,使机体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自然会出现疲劳感,晚期肿瘤患者还会因为严重的营养不良出现病情恶化,加重疲乏症状。
癌症治疗
手术治疗本身的伤害、术后疼痛、麻醉的后续影响、长期卧床引起的身体失调、失血性贫血等都可能会影响患者体能;化疗会引起患者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使机体能量摄入减少,且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也会加重乏力感,尤其在化疗后7~14天左右最为明显,这种副作用还会随着治疗周期的增加而愈加明显;放疗使得毒性细胞降解产物积聚,增加能量消耗,造成肝细胞损伤,也会引起疲乏,且放疗导致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降低,也与疲乏的发生有关;接受生物制剂治疗时,患者出现的不适反应会加剧疲乏症状,且疲乏的严重程度与生物制剂的类型、剂量、给药途径等因素相关。
心理社会因素
癌症的诊断、治疗以及患者对预后的担心等问题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精神心理不良反应,如焦虑、沮丧、害怕、愤怒、悲伤等,这些负面情绪也会加重患者的精神疲乏。
中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癌因性疲乏症状与中医“虚劳”相似,虚劳治疗不离五脏,以时时固护脾肾为重中之重,具体需根据气血阴阳不足有针对性地补益,若痰浊瘀毒太盛也需祛除。总的来说,中医治疗本病有两“法宝”。
第一“法宝”为健脾化痰,使气血生化有源,乏力自可减轻。因为癌因性疲乏需要长期治疗才能取得良效,患者可服用丸类制剂,如经方薯蓣丸。该方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化痰祛瘀的功效。当然也可以使用食疗方法,比如喝山药粥,起效虽慢,但可久久为功。
第二“法宝”为补肾通络,使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肾虚容易造成早衰和免疫力低下,肾气是否充足和癌因性疲乏的发病、发展及转归有着密切联系。补肾为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用药宜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肾填精、补虚培元、抵抗癌毒。
此外,由于肿瘤迁延日久,故常波及血分,导致络脉瘀阻。对于有舌质偏紫、夜间身体疼痛且固定不移等症状者,可兼施养血化瘀法,具体药物可选择三七粉、鸡血藤、丹参等单味中药或复合制剂。
西医治疗
癌因性疲乏患者通常存在情感障碍、睡眠障碍、营养不良及多种并发症,所以需要多方面综合治疗。治疗药物主要有中枢兴奋剂类药物、糖皮质激素、造血刺激因子等;非药物治疗包括光疗、电疗、运动疗法等;情感障碍需由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减压训练等方法;营养风险筛查可对营养问题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于不能通过饮食摄入达到营养目标者,可口服营养补充剂;睡眠障碍会加重患者的疲乏症状,药物治疗主要使用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及镇静药等;还应对患者及其护理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疲乏产生的原因、持续时间、临床表现等。
康养有招
情绪
部分患者患癌后压力过大,吃不好、睡不好,甚至产生抑郁、轻生的情绪;部分患者偏听偏信,病急乱投医,搜寻各种偏方……这些负面情绪导致的行为很可能加速病情的恶化。
对待癌症的理性态度应该是:听从正规医生建议,不放弃治疗,积极带瘤生存,与癌共处。患癌后,生活肯定不可能完全回到患病前的状态,需要患者尽可能调整自身状态,提升生活质量。在日常起居方面,应保障睡眠质量,多和家人、朋友倾诉心事,使自己心情放松,为治疗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氛围。
饮食
癌症患者首先要保证足够的营养补充,以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症状。《黄帝内经》曾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肿瘤患者饮食的第一原则就是要营养充足、品类丰富、均衡摄入,一旦偏颇,对身体有害无益。此外,可根据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有养生功效的食物,如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可以适当吃一些韭菜、莼菜、卷心菜,这类蔬菜有补肾健脾的功效;薏苡仁对于肺部肿瘤、肠道肿瘤、宫颈肿瘤患者身体有益;海藻、紫菜等对于颈部肿瘤患者大有裨益。
运动
运动锻炼能提高患者骨骼肌肉力量和机体耐受力,从而改善疲乏,有益于身心健康,是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管理的核心手段。但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出现骨转移、免疫抑制或伴有心肺功能疾病的患者需谨慎选择。建议每周进行3~7次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和游泳),每次持续时间为10~90分钟;每周进行3次渐进性抗阻力训练,如举重等;瑜伽是一种将精神与躯体相结合的身心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每天可练习30~60分钟。
睡眠
睡眠质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睡眠越差,疲乏程度越高。从长远来看,失眠会干扰免疫系统,影响新陈代谢,并增加癌症复发的风险。因此,在肿瘤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作息规律,每日保证6~8小时睡眠时间十分重要。
建议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一个熟悉、安静、舒适、空气流通的环境有利于快速入睡;适当减少白天睡眠时间,避免夜间难以入睡;晚餐不宜过饱,入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入睡前情绪不宜过度激动;根据疼痛的原因、部位和性质,采用多种镇痛方法,如止痛药、针灸等,以免因疼痛影响睡眠。
足浴
中药足浴以辨证论治原则、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现代足部反射区等理论为指导,通过选配适当的中草药煎煮成药液浸泡、浴洗双足,达到疏通双足经络,使机体气血运行通畅的作用。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足浴具有缓解疲乏症状、改善睡眠状况、改善胃肠道功能、改善患者术后下肢水肿及化疗后的末梢神经炎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泡脚的药液并不是越烫越好;泡脚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每日20~40分钟即可;局部皮肤溃烂的癌症患者最好不要泡脚。
穴位疗法
灸法、穴位按摩、穴位贴敷等多种穴位疗法对癌因性疲乏均有较好效果。灸法通过对患者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发挥温经通络、补虚培本、行气活血的作用,能从整体上调节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增强人体正气。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气海(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神阙(在上腹部,脐中央)等均属补虚要穴,对这些穴位施灸可以达到补虚、扶正、祛邪之效。
穴位按摩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缓解患者癌因性疲乏症状。可取太阳(位于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外约一横指的凹陷处)、风池(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足三里、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每穴按压1~2分钟,每晚1次。
穴位贴敷也是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可将适合患者体质的中药用蜂蜜和温开水调和成膏状,贴于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关元、气海等穴位,起到整体调节、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作用。
耳穴压豆是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粘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产生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也可有效缓解癌因性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