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在《金瓶梅》中,兰陵笑笑生写了30余种饼类主食,如武大郎每天挑担卖的炊饼,小厮书童从店铺买来的顶皮酥果馅饼。明代曾任嘉靖御史的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中说:“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而馒头谓之笼饼是也。”这些饼食,食材翻新,品类各异,可谓明末北方饼饵的集大成者。
益气润肺松花饼
第三十九回,西门庆正月初九到玉皇庙,为官哥儿寄名打醮。李骄儿的侄女李桂姐闻知后,就派李铭送茶点来。打开食盒一看,里面装的是顶皮饼、松花饼、白糖万寿糕等面点。其中的松花饼,就是一款松软香甜的药膳点心。
松花即松树的花粉,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同属植物的花粉。质地轻飘,手捻有滑润感,气味微香,味有油腻感。以色黄、细腻、无杂质者为佳品。《本草纲目》记载:“松花,甘、温、无毒。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亦可酿酒。”还补充说:“松花名松黄,拂取正似蒲黄,酒服令轻身,疗病胜似皮、叶及脂也。”
松花粉不仅入药,也是药膳的食材,历代中医方书中都有用松花粉做汤、熬粥、制馅、蒸饼、酿酒的记载。唐代诗人姚合的《采松花》诗说:“拟服松花无处学,嵩阳道士忽相教。今朝试上高枝采,不觉倾翻仙鹤巢。”诗人要用松花粉食疗养生,嵩阳山的道士教给他采集的方法。在棍子的击打下,金黄色的花粉纷纷落下,如同倾翻的仙鹤巢一样。北宋文学家苏轼《浣溪沙》的词云:“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说的就是诗人与友人在大云寺的松林下野炊,采集松花烹制熟水的场景。
南宋学者林洪的著作《山家清供》中,载有松黄饼(即松花饼)的制作方法:“春末,采松花黄和炼熟蜜,匀作如古龙涎饼状。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壮颜益志,延永纪筭。”他感叹说,食用此饼,“使人洒然起山林之兴,觉驼峰、熊掌皆下风矣”,就连驼峰、熊掌都比不上松花饼。(原所贤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
万历年间曾任琼山教谕的李之世,有一首题为《羽甫兄采松花和茯苓作饼饵见贻诗以酬答》的诗,写得更是具体生动:“长竿打一遭,粉腻沾衣领”“呼童走药肆,为买茯苓莛”,诗中说的是,羽甫兄长采来松花粉后,让仆童到药店里买来茯苓,用石臼碾成细粉,和以蜂蜜。“蝶粉糁玄霜,撚作松苓饼”“微黄似鸦雏,丹的点妆靓”,松花饼色泽淡黄,中间还点缀着鲜艳的饰印。诗中吟咏的松花饼的制作、形状和颜色等,与《金瓶梅》的描写相得益彰,是明代饼食养生习俗的印证。
爽口滋补果馅饼
《金瓶梅》写了十余种果馅饼,果馅的食材是干果、果脯类,如大枣、核桃仁、栗子、糖脆梅、山楂糕等。用面粉包裹不同的果馅,烙烤蒸制成不同风味的饼饵,食药皆宜,爽口滋补。
书中第十回,李瓶儿给邻居西门庆家送来一盒果馅椒盐金饼,说是“朝廷上用的”。第三十二回,李桂姐拜认吴月娘为干娘,买了一盒果馅饼送礼。第七十六回,西门庆叫丫鬟秋菊到厨房取菜筛酒,烤果馅饼儿。这都说明,在当时果馅饼风行一时,既有流传于民间的宫廷御膳饼配方,也有食品店家的售卖,更多的是自家厨房的烙烤蒸制。果品馅食多样,品类繁多,可窥见明末烹饪食疗史之一斑。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饼法》,记载了烤烙、油炸、发酵、包馅、加卤等制饼法。元代医家韩奕的食疗专著《易牙遗意》炉造类中,详述了椒盐饼、酥饼、雪花饼、芋饼等16种饼的食材及制作方法。其中的椒盐饼是用椒皮、茴香、芝麻、食盐、香油等和面为穰,烙制而成。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京八件”之一,就有椒盐饼。李瓶儿自制的果馅椒盐金饼,是以椒盐和面为皮,再裹以果馅烙烤,甜咸香口感具备,食养宜人。
从《金瓶梅》中的描写来看,顶皮酥果馅饼是烤制的,果馅团圆饼就是如今的月饼。果馅金饼和玫瑰花饼是烙制的烧饼。除饼类外,果馅寿糕和玫瑰八仙糕是蒸制的发糕类食品。第四十二回的元宵节,西门府的餐桌上,还端上来果馅元宵和玫瑰元宵,是煮食的果馅食品,足可见干果果脯类食材在家居生活中的应用。除饼糕类的主食外,干果果脯还屡屡出现在《金瓶梅》的茶汤里,如蜜饯金橙泡茶、胡桃松子泡茶、梅桂泼卤瓜仁泡茶等,可见明代茶饮养生的生活细节。
值得一提的是,香茶木樨饼、香茶桂花饼、凤香饼等香饼,也出现在兰陵笑笑生的笔下。但它们既不是有些研究者所说的饼类主食,也非饮茶时的茶点,而是一种口噙的香药,是生津除臭的“草本口香糖”,韩奕《易牙遗意》中,食药类下专列了透顶香、丁香煎丸、甘露丸、橄榄丸、法制杏仁等十几个口噙香饼方。
粗粮细作玉米饼
在中国饮食史上,元明时舶来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农作物,丰富了国人以稻麦粟为主的食谱。它们摆上平民百姓的餐桌,成为食疗药膳的新品类。这些食物新宠,相继出现在西门府的饮食生活中,如粗粮细作的玉米饼,糯软甘甜的土豆泡茶等。书中第三十一回写道,丫鬟迎春从上房拿来“一盘子烧鹅肉,一碟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儿”,与奶妈如意儿吃。第三十五回叙述西门庆在翡翠轩与应伯爵喝酒,桌子上摆了许多嘎饭即下酒菜,又有“两大盘玉米面鹅油蒸饼儿堆集的”。
玉米又有玉蜀黍、御麦、番麦、玉高粱等多种称谓。有学者指出,元明时期玉米、番薯、马铃薯的大面积种植,既解决了荒年百姓的饥馑,也改变了当时精米细面的饮食结构。这也是明代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病发病率大幅降低的膳食原因。
西门府的这两款家常玉米蒸饼,一是用玉米面包裹玫瑰果馅,蒸制成松暄香甜的饼食;一是将玉米面与小麦粉掺匀,浇入熔化的鹅油,用开水烫后搅拌,揉好擀薄,再抹上鹅油椒盐,卷起后蒸熟,切成条状装盘。这两款饼口感油润微咸,清香宜人,是粗粮细作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