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名医像(34) 李杲
浏览量:894 From:
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 Time:2021-12-28 15:23:06
中华民族名医像(34)
李杲
时间:2021-07-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利敏 梁永宣
作品由边敏创作,邵大箴题款,李俊峰提供。
李东垣(1180—1251),原名李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晚年自称“东垣老人”,师承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临证行医五十余年,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他创立脾胃学说,成为金元四大家中补土派的代表。
拜师张元素创脾胃学说
李东垣出身于富豪之家,自幼从师名儒,因聪颖敏达,博闻强识,20多岁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儒生。为探讨学问,他在自家宅院的空地上建了一座书院,专门用于接待来访儒士。后因母亲得病,死于庸医之手,痛恨世上庸医“习经之不精,见证之不明,其误人也多”,于是立志学医。听说易州(今河北易县)张元素医术闻名燕赵,便携带厚礼,拜师张元素门下,学习数年,尽得其真传。
张元素强调“宗《内经》法,学仲景心”,也就是说要认识到张仲景“辨证施治”的核心,不能盲目套用;同时倡导“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进一步强调患者、疾病以及环境等都在发生变化,照搬古方是错误的。张元素这种尊重实践、敢于破旧立新之说的思维,对李东垣影响很大。
李东垣生活于战乱时期,当时灾害重生,饥饱不适,寒温失调,再加上惊慌、忧愁、劳役等诱因,伤及脾胃,导致百病由生。富贵之人养尊处优,恣食膏粱厚味,也易伤脾胃。因此,李东垣在继承张元素重视脾胃及脏腑辨证用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脾胃学说。
《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源,而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因此,人体诸病皆可通过调理脾胃加以治疗。治疗原则着重补脾升阳,特别是他提出了“阴火”即是内伤发热,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甘温除大热”的治疗方法,创制“补中益气汤”和“升阳散火汤”等方剂,为治疗内伤发热开辟了新的思路。明代名医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将李氏内伤学说与张仲景外感学说并论,足见其在后世医家中的地位。“补中益气汤”后被临床医生广泛应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李氏重视脾胃功能,用药善温补中焦,故被后世尊为“补土派”代表。
收徒罗天益著经典名作
据《东垣老人传》记载,李东垣在外避乱多年,65岁时还乡定居。罗天益经友人周都运引荐,得以拜见李东垣。初次见面,李东垣曾问罗天益:你是想来学挣钱的医生,还是传播医道的医生?罗天益当即表示要做后一种人,李东垣非常满意,于是收其为徒。之后不但承担了他的日常生活费用,还另给白银二十两助其养家。
自此直至东垣去世,罗天益一直随侍老师左右,一边研习医学理论,一边临证治病,学习易水之学。李东垣将自己积累的医学资料授予罗天益,要求他将病症及治疗按《内经》理论体系,予以分经类编,最终成书《内经类编》。此书后人虽署名罗天益,但实为李东垣和罗天益师徒二人合著的医方专著。
李东垣晚年勤于著述,罗天益谨记其师教诲,先后刊行了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活法机要》等学术著作。李东垣之学因罗天益而得以传布天下,易水学派的发扬光大,也得益于罗天益不遗余力的推行。
《内外伤辨惑论》成书于1231年,时年李东垣51岁,1245年自作序,正式刊行。全书共3卷,卷上主要是辨证,卷中论饮食劳倦所伤,卷下论饮食内伤。《脾胃论》成书于1245年,1249年刊行于世。全书共3卷,阐述了中土清阳之气在人体脾胃运化、生理病理变化中的重要性,是李氏学术理论最集中的部分,颇能反映他学有渊源、治有特点的思想体系。《兰室秘藏》则是李东垣死后由弟子罗天益整理,约刊于1276年。全书共3卷21门,284方,取《素问》“藏灵兰之室”之义而命名,在对内、外、妇、儿、眼、耳鼻各门论述中,均从脾胃着手,奠定了脾胃理论学术成就的临床基础。此书记载了李东垣平生治疗疾病的经验方药,是其脾胃学说的临床精髓,实用价值极高。(王利敏 梁永宣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