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百度百度百度

咨询热线:

023-6371-5737

新闻资讯
巴渝“中医黄埔”之美
浏览量:1085    From: 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    Time:2021-07-14 19:19:37

时间:2021-07-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洪蕾

教育机构对其专门人才培养是事业发展的依赖,唐代“太医署”不仅是中国医药学历史上最早的教育机构,更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校之一,为中医药发展与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近代史上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就是通过针对“漏列”手段遏制中医药事业发展,可见中医药教育机构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黄埔”有渊源】

1986年12月,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胡熙明到位处巴渝大地的重庆中医学校视察工作,在听完学校历史沿革的汇报后,感慨将其誉为“中医界的黄埔”。“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浓彩重抹的一笔,是中国革命军事与政治人才的摇篮,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影响至今。“中医界的黄埔”称谓意味着巴渝大地中医教育机构在新中国中医教育事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黄埔”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评价,有其厚重历史支撑与和黄埔军校一样的优秀人才储备,这里是新中国中医教育的发祥地。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清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政府结束了276年的统治。太医院随清朝政府销声匿迹,同时也意味着中医药官方医疗与教育机构的随之消失。然而当年10月还在袁世凯临时大总统期间的教育部颁布《大学令》(壬子学制),执行新学制,新学制将中医教育排除在现有教学体制外,由此引发了近代医学史上中医界首次抗争救亡运动,史称“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因此,争取办学立案、将中医教育列入学制系统之内成为北洋时期中医教育的焦点。抗争结果虽然未能达到将中医教育列入教育系统之目的,但它迫使北洋政府当局公开肯定中医中药的重要作用,答应中医药学校课程暂从缓议,允许民间中医学校可先行自谋组建。

1915年上海和1917年广东两所中医药专门学校在内务部成功立案。从1915年至1928年,陆续有河南、湖北、福建、长沙等中医药专门学校成功立案,开启我国近代中医办学教育的初建阶段。1929年国民政府卫生部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废除中医”激发全国中医第二次抗争,抗争一直延续到1936年1月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中医条例”。时任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认为“相关条文为中医教育列入政府正规教育学制体系迈出第一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医教育合法化争议就此搁浅。

抗日战争将重庆带入一个特定历史定位。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国民政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大量内迁学校、研究所、工厂等带来人才集聚,为重庆中医药发展带来机会与曙光。1937年名医龚志贤建立私立国医院;南川籍人士、留美归国的农学家刘雨若在南川县三泉镇创建金佛垦殖社,种植抗疟药物常山,以解决抗日军队疟疾流行问题,至今延续成为历史最长的药物种植研究所;1938年重庆市卫生局成立,1939年接管市民医院转为官方医院,并颁布医院、医生中西药暂行管理规则;6月5日陪都中国国医学会成立(理事长张简斋),1940年市长吴国祯批复卫生局梅贻琳呈文,准聘张简斋为中医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1943年卫生署拨1000万法币创办陪都中医治疗所,聘请张简斋、宦世安、胡光慈等中医名家轮流义诊,次年改为陪都中医院,成为第一家官办中医机构;1945年全国中医公会在重庆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会期三天,参会代表百余人,推荐张简斋为理事长;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即刻开展卫生工作,当天即赴“11·27惨案”现场清理先烈遗体、遗物,开展卫生消毒等工作,随后接管部分医院。

1950年1月25日,西南军政委员会、重庆市卫生局联合召开医务工作人员座谈会,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卫生部长钱信忠、重庆市军管会卫生部长鲁之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医界代表龚志贤、护理界代表王万珍在会上表示拥护人民政府,做好卫生工作。1951年3月12日西南军区卫生部创办的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成立,鲁之俊任校长。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中医教育机构,标志着新中国中医教育在巴渝大地扬帆起航。

“中医黄埔”有作为】

鲁之俊(1911—1999),来自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西医外科专家。他虚心向中医针灸大家任作田学习,当年在白求恩医院开展针灸临床工作,1945年6月间还在《解放日报》上发表《针灸治疗的初步研究》一文,成为西学中典范。从而开启人民军队及边区百姓对中医新的认识,获陕甘宁边区政府特等模范奖,对后世中国及全球的针灸研究及临床起到了重大历史作用。鲁之俊还编写了《针灸讲义》。1947年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鲁之俊在二野、三野、四野推广针灸疗法,《针灸讲义》是每一个卫生员背包中的必备之物,由此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1950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朱德总司令号召要团结中西医,向鲁之俊学习。1950年西南卫生部工人医院率先开设针灸科,率先开展中西医结合实验工作,与时任西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重庆市军管会卫生部部长,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西南行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卫生局局长鲁之俊的影响不无关系。1987年由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团体会员组成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成立。鲁之俊被全体执委一致推选为终身名誉主席,这与他以外科医生身份开展中医针灸研究与推广的经历不无关系。1955年,我国最大的中医药研究机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筹建之际,鲁之俊主动请缨进京任职,担任第一任院长兼党委书记。

冉雪峰(1877—1963),饱读诗书、六世医传。参加“南昌起义”,时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军务部秘书长兼湖北新闻社社长期间,因公开列举袁世凯十大罪状被关押北京狱中,至袁世凯死亡后出狱。在民国政府扼杀中医之时,身居湖北的冉雪峰与身居河北的张锡纯结盟抗争,成就中医泰斗“南冉北张”结盟佳话。1923年集资创办湖北中医专门学校,名医宦世安、熊济川都是其门生。1938年武汉沦陷后举家迁往重庆。1954年应邀出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校长,组织编写第一套中医进修教材,著有《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1956年奉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工作。

胡光慈(1910—1975),湖北江陵县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体弱,萌发学医念头,1933年拜湖北中医冷再兴为师,1936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国医馆中医特别研究班,学成返汉悬壶应诊。1938年武汉沦陷,举家移川。1943年受聘为陪都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1945年为陪都中医院副院长,编写《实用中国小儿科学》,销行甚广,影响深远。1951年3月参加筹办西南卫生部重庆中医进修学校,9月受聘副校长一职,1956年出任校长。1957年调任中医研究院后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成行。著名的“天麻钩藤饮”就是出自其1958年所著《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胡光慈忠于党的中医教育事业,因工作突出,1960年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任应秋(1914—1984),17岁毕业于重庆江津县国医专修馆,开始医学生涯,其祖父又聘请了当地著名老中医刘有余到家中为其教授中医典籍,并设立济世诊脉所,积累一定实践经验。1936年任应秋在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期间,虚心求教当时上海地区名医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陈无咎诸前辈,受益匪浅,开阔了知识领域和学术眼界,使学业大进。抗战爆发返回家乡应诊行医。重庆解放后应聘出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1957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

沈仲圭(1901—1986),浙江杭州人,饱读诗书,学成即开业行医,驰名上海。1938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迁居重庆,先后聘为重庆北碚中医院院长、陪都中医院妇科主任。重庆解放后参加西南军政委员会中医科工作,1953年调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1955年应邀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任主任医师。

吴棹仙(1892—1976),重庆巴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巴县医学堂,后在重庆官立医学校师范班、重庆存仁医学校学习。1918年与人合伙在重庆开设双桂堂药店,得针灸大师许直初秘传,使许多患者针到病除,享有“神针”之誉。1932年与人共同创办巴县国学学舍(后改名重庆市国医传习所),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1935年重庆国医药馆成立,任馆长。1939年创办重庆中医院和巴县国医学校。还创办苏生国医院、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任董事长兼所长。1954年后,先后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中医院、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1956年2月,以“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将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环周图》献给毛泽东主席。

因为战时的陪都文化底蕴,从沦陷区向重庆迁移过程集聚了大批优秀人才,因为解放初期西南军政委员会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之先,“中医黄埔”摇篮向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等输送了当时的中医栋梁之材。

“中医黄埔”有传承】

鲁之俊、冉雪峰、胡光慈在组织校编写的全套中医教材奠定全国中医教材之基础。该校第一期到第三期进修班学员最后许多都留校任教。1980年开始,重庆中医进修学校受卫生部委托举办为期一年、共六期的全国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经典著作师资培训班,他们当时不仅仅是中坚力量,更选派弟子延续经典著作的影响。这些中医前辈的子女后来也大都从事中医,至今悬壶于巴渝大地。

巴渝中医高等教育机构——中医学院,是巴渝人的期望,从1945年陪都时期全国中医联合会上提案开始动议,历经解放初西南大区撤销文化重心转向成都,随后不懈经历80年代借振兴中医再次动议、90年代借直辖市成立动议、2001年3月并入本地医学院升格为高等教育20年,最终将在2022年守住正统文脉完成华丽转身,开始招生。

巴渝中医,创中医建校之先,为共和国输出首批中医栋梁之材,中医前辈们培养弟子与子女做中医世代传承人,在全国恢复高考后不断加入成人教育、本科、研究生教育,到如今大量博士等新鲜血液加入,使得巴渝大地中医守正统文脉、世代相传,铸就了巴渝大地中医黄埔之美。(洪蕾 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