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百度百度百度

咨询热线:

023-6371-5737

新闻资讯
中华民族名医像(12)-葛洪
浏览量:1156    From: 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    Time:2021-06-04 11:37:00

12-葛 洪.jpg

作品由谭凤环创作,薛永年题款,李俊峰收藏并提供。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其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获奖后宣布,她的灵感来自东晋医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

  道骨仙风抱朴子

  葛洪(283—34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晋代著名医药家、道教养生家和炼丹家。

  葛洪从青年时期就对神仙方术产生了兴趣,师从叔祖父葛玄的弟子郑隐学习炼丹术。公元303年,葛洪因平息农民起义有功,被任命为伏波将军,赐关内侯。中年时,晋元帝及晋咸帝都曾以高官厚禄赐召葛洪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葛洪一心致力于炼丹术的研究,他还主动提出到盛产炼丹原料的广东一带做县令。到了广东,葛洪拜南海太守鲍靓为师。幸运的是,鲍靓不但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并且还把女儿鲍姑也嫁给了他,鲍姑后来成为著名的女灸家。

  葛洪认为道士应该兼修医术,提出“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的主张。他一边炼丹和采药,一边从事著述。葛洪一生著述颇丰,据史籍记载,葛洪的医学著作有《金匮药方》100卷、《神仙服食方》10卷、《服食方》4卷等,可惜均已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是《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

  衣袖里的急救宝典

  《肘后救卒方》,又称《肘后备急方》《肘后方》,书中主要记载了一些常见病证的简便疗法和急救疗法,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临床实用手册。该书收载药物约350种,最早记载了青蒿抗疟,为后世抗疟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可靠的基石。

  由于醉心于医学研究,葛洪在阅读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古医籍的基础上,结合民间的验方、秘方以及本人的医疗经验编著了一本百卷巨著《金匮药方》。葛洪编撰该书的目的是普及医药知识,方便百姓诊疗疾病,但是由于《金匮药方》卷帙浩繁,难于携带,也不方便随时翻阅查找,葛洪便将其中有关临床常见病、急病等内容单独摘出,简编成《肘后救卒方》3卷,以便临床急救检索之需。

  南朝时,陶弘景曾经对《肘后救卒方》作增补,改订为《华阳隐居补阙肘后百一方》。唐代医家将隋唐时期的一些有效验方补入《肘后方》,进一步丰富了该书的内容,同时将书名中的“救卒”改为“备急”。此后,金代医家杨用道将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的部分方剂补入书中,改书名为《附广肘后方》,该书成为现在各种版本《肘后方》的祖本,一直流传至今。

  《肘后方》的医史之最

  《肘后方》不仅是一部以治疗急症为主的综合性医著,也是开创“世界医学史之最”最多的中医古籍。

  该书最早提出“厉气”的概念,认为各种急性传染病并非鬼神作祟,而是由自然界中一种不同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气的“厉气”所造成的。

  该书最早记载了羌虫病。这种病是由恙虫的幼虫(恙螨)作为媒介而散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直到20世纪20年代,国外才逐渐发现了恙虫病的病原是一种比细菌小得多的“立克次氏体”,而葛洪早在1600年以前,就把羌虫病的发病地点、感染途径、预后和预防等描述得十分清楚,与今天临床所见相似。

  该书最早记载了天花的流行。《肘后方》中第一次准确而详细地描述了天花的典型症状,并且将其命名为“虏疮”,认为是由俘虏传入中原,并第一次提出了治疗方药。

  该书最早记载了狂犬病,提出应用狂犬的脑子敷贴在被咬伤的创口上治疗狂犬病。后世学者认为,因为狂犬脑中含有抗狂犬病的物质,一直到19世纪,法国巴斯德从狂犬的脑子中成功培养出狂犬病疫苗,葛洪因此被认为最早提出“以毒攻毒”的思想,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该书最早记载了结核病,书中不仅明确记载了肺结核的病状和发病过程,而且还指出其具有传染性,将其称为“尸注”。

  该书最早记载多种隔物灸的方法,对隔蒜、隔盐、隔椒、隔面等灸法的应用作了描述,为灸疗方法多样化开辟了道路。

  该书最早记载小夹板固定法治疗骨折。葛洪首次采取竹板固定的方法治疗四肢骨折,并将开放性创伤口称为“疮”,描述了多种伤口止血的方法。同时,他创立的急症治疗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古代的急症治疗效果,包括人工呼吸法、洗胃术、救溺倒水法、腹穿放水法、导尿术、灌肠术等。该书还最早使用“角弓反张”这个医学名词。此外,葛洪创用的葱豉汤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书中记载了用牛奶和松叶等食疗方法治疗脚气病,现代研究证明这些食物和植物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可以有效防治B族维生素缺乏引起的脚气。(甄雪燕 梁永宣 北京中医药大学)